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鐘星立:仿真實驗室的技術能手(重慶兩江新區官網10月23日)
時間:2015/10/26 來源: 中冶賽迪集團
http://www.liangjiang.gov.cn/Content/2015-10/23/content_188815.htm
從踏實勤奮的北大才子,到鋼鐵實驗室里的技術能手,從參與兩江新區民生項目,到優化國家重點項目的技術難題。七年的時間里,他攻克300多項技術項目,為企業、兩江新區、重慶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。
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,也是在仿真技術領域執著追尋著自己夢想的80后青年鐘星立。
一次創新
“這個問題用仿真模擬可以解決得很好”。2006年春,北京大學研究生力學系的課堂上,導師無意中說出這句話。
誰也不曾想到,兩年多后,這句話,竟然成為北大力學系研究生鐘星立在事業上的關鍵技術動力。
2008年底,從北大畢業后的鐘星立,來到位于兩江新區的中冶賽迪集團工作。還不到半年的工作時間,他便接到了來自上級的任務——參與頂燃式熱風爐的開發。
早在北大讀書時的他就知道,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難題:在煉鐵界,爐頂設備就像高爐生產的“咽喉”,是高爐穩定順行的關鍵一環,而過去這一關鍵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,要從國外引進一套大型無料鐘爐頂設備,至少會花費近千萬歐元!
要想徹底打破擺脫對進口設備的依賴,就必須進行自主的設計和研發!
為了攻克難關,沒學過煉鐵工藝,也沒深入接觸過燃燒的鐘星立開始率領團隊,向這塊技術領域的“硬骨頭”發起挑戰。
此后的時間,鐘星立開始癡狂地學習,每天天還沒亮,他就跑到圖書館查閱書籍,消化理論。天黑時,又回到燈火通明的中冶賽迪實驗室里,繼續學習。一日,鐘星立突然意識到,如果能運用學生時代的仿真技術,更精準地捕捉住在大旋流情況下的燃燒過程,不正是破解頂燃式熱風爐的核心關鍵嗎?!
“將工程需要與仿真軟件相結合!”鐘星立果斷出招。
可要計算空氣沒在熱風爐中的燃燒溫度場、速度場,并非易事——
為了精確模擬每個燃燒點的燃燒數長度,提高計算精度,鐘星立運用了幾十種網格,每個網格中參數一變,相應的算法就要變。
終于,歷經700多個晝夜,通過上百組仿真實驗,鐘星立攻克了設備設計、樣機制造、安裝調試等重重難關,確保了自己分析計算的準確性。
如今,由賽迪開發的頂燃式熱風爐,市場推廣已達十多億元。
當然,這也是一次行業歷史性的勝利——在國內,終于第一次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無料鐘爐頂設備。
這次突破,僅僅只是鐘星立試水仿真技術行業的開端。
一份承諾
2014年6月,鐘星立接到國家重點工程——寶鋼湛江鋼鐵工程,負責開展鐵水鐵路調度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。
此前,一份鐵水要經過鐵路、機車、魚雷罐車等幾十種運輸設備,倘若交叉路網中出現堵塞或運輸設備出現故障,上千度滾燙的鐵水一旦傾瀉就有極大的危險。
由于期間涉及到龐大復雜的路網設計,為了規避安全隱患,一貫的做法是增加后勤保障的“替補”車輛。
在鐘星立看來,這個老辦法既不能節約成本,也不能提高安全系數。
“可重新優化路網,意味著一切都要重頭開始。”有人提出質疑。
“干!必須干!”鐘星立毫不猶豫的說。
在他看來,這是一份長達十年的承諾和約定。自上世紀70年代寶鋼一期工程起,中冶賽迪就作為總體設計和技術總負責單位。湛江鋼鐵從提出設想到全面開工,歷時21年,其中有中冶賽迪總體設計長達10年之久。
鐘星立深知,它既是經濟任務,又是社會責任。
“要保證高爐運行中的鐵水在調度過程中緊密銜接,一張擁有完美精準度的調度路線圖是關鍵。”鐘星立二話不說,鋪蓋工程紙,拿起筆開始描繪解決問題的關鍵——必須開展仿真分析研究,才能精確模擬計算數據!
隨后,他開始帶領團隊龐大瑣碎的仿真計算。通過鐵水運輸仿真,選擇鐵水運輸方式、配車數量、配罐模式;通過原料場仿真,改進工藝流程方向,查找可能出現的多余設備;通過全廠道路物流系統仿真,分析1000萬噸規模運輸量下廠內道路的服務能力和解決方案……
最終,通過多次仿真實驗和大數據分析,鐘星立把握住了全局和細節,掌握了翔實的數據,優化了工藝布局及生產調度方案。
“小小的優化方案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,還為我們節省了四千萬吶!”廠家在報告中忍不住點贊。
鐘星立長吁一口氣,繼續鉆進實驗室,為下一個項目計算。
而這樣的“埋頭計算”,一干就是七年。
七年堅守
憑借精湛的仿真技術和優質的項目設計,鐘星立所在團隊的任務漸漸拓展到其他領域——
2014年7月,兩江新區江北火車站人頭攢動。鐘星立利用仿真技術,對多種人流疏散預案進行驗證和優化,確保設計可行性,降低了車站投入運營后的風險,有效疏導了客流量;
2014年9月,國慶大假前夕,鐘星立接到緊急任務,對單位的脫硫塔進行優化改裝。經過反復仿真計算,攻克了脫硫塔技術難題,提高脫硫效率,保障了穩定的硫廠生產。
大量的技術任務一個接一個,手上的項目還沒忙完,新的項目又提上日程。
“每天對著電腦計算十個小時,不累嗎?”筆者問到。
“公司有保健操,再說我晚上回家經常跑跑步,年輕人精力旺,不覺得累。”鐘星立笑著回答。 在賽迪公司的七年時間,鐘星立所在的團隊專注于CAE共性技術應用的研究,攻堅300余項技術難題,他也獨立承擔了十多個、組織開展了近百個CAE仿真分析項目,發表了10余篇技術論文,申報了8項專利,并帶領團隊研究了不少課題。
“他接到任務從來不講條件、不計回報,總是悄無聲息地把事情干了。”與他接觸過的人,對他評價最多的就是“踏實”。
的確,在研究過程中,鐘星立總是反復推敲、精益求精,一有新的思路就動手嘗試,拿不準的地方,領導稍微指點一下,就不用再操心了。每一次思想交鋒中,他的結論都經得起推敲,基本抓不到他理論上的漏洞。
無悔青春
鐘星立所在的CAE團隊,年齡最大的是79年出生的,年齡最小的是92年出生的。帶領年輕的團隊,難免出現摩擦。剛開始,員工對于工作負荷、未來發展等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。
如何帶領好團隊,也是一門學問!鐘星立意識到,這是職場路上必經的路程。他開始從小事著手:幫忙辦入職手續、鼓勵和安慰工作上失誤的人、請大家吃飯,與每個員工談心……
隨后,他還自學了人力資源專業知識,不久后就設計出員工崗位能力模型,提高了部門的凝聚力。漸漸的,團隊之間的默契越來越多。
“他的專業知識面很廣,在工作中多個學科都有深度涉及。”“他很能吃苦,經常和我們加班到通宵時,他最喜歡說的話就是——加油,快見到曙光了!”和鐘星立在實驗室共事五年的流體工程師鐘渝說到。
在公司的重視和領導培養下,他建設壯大了CAE團隊,自己也從助理工程師轉變到如今的團隊“領頭羊”。
如今,由他帶領的團隊研發的中冶賽迪的仿真技術成果,已成為市場“搶手貨”,不少國內外的客戶也前來咨詢分析解決方案……
所有的榮譽都只屬于過去,唯有踏實勤奮才能不斷進步。鐘星立接過沉甸甸的五一勞動獎章,如此感慨。
“雖然新科技革命、工業4.0撲面而來,標準化、機械化大生產越來越普遍地應用于制造業,但在某些極精密和復雜的領域,人工的創新能力和精準的專業能力依舊不能缺失。”他扶了扶眼鏡,認真地說。
鐘星立始終認為,鋼鐵行業需要年輕人,更需要開放、交流的機會。而中冶賽迪開放的企業文化,正給了他蛻變青春的舞臺。
“但愿有一天,我們能成為都行業的專家,讓享譽全球的‘中國制造’升級為‘優質制造’。”說到自己的理想,鐘星立笑了。
懷著這般美好的憧憬,他和同事們回到實驗室,開始面對新的項目難題。
對于他們來說,前方的路才剛剛開始……
(記者 張雅蘭)